當前大豆國際貿易形勢不穩定,進口供給不確定性增加。為積極應對飼用豆粕供應和價格的不利預期,立足養殖業內生挖潛,促進降本增效,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會同全國畜牧總站和國家生豬、肉雞、蛋雞、奶牛、肉牛產業技術體系,研究提出主要畜禽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飼料配制技術指導意見。
一、總體策略
推行精準配方低蛋白日糧技術體系,集成理想蛋白質模型和可消化氨基酸平衡、多元化原料替代、綠色高效飼料添加劑應用等技術,構建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的飼料配方體系。通過添加多品種的氨基酸適度調低日糧中粗蛋白含量,參考應用各種原料的凈能參數調節能蛋平衡,充分利用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葵花籽仁粕、干全酒精糟、玉米蛋白粉等蛋白原料,適量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蛋白酶等酶制劑,采用精細化階段飼料精準供給方式,在充分發揮生產性能的基礎上,盡量降低飼料中粗蛋白含量和豆粕用量。
二、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飼料配制技術
(一)生豬。參照《豬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糧生產技術規范》,適量添加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等,滿足飼料中氨基酸平衡。各生長階段豬飼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和豆粕用量占比可分別調低至如下水平:仔豬(6—20kg)為17.5%和16%、生長豬前期(20—50 kg)為15%和13%、生長豬后期(50—75 kg)為13%和10%、育肥豬后期(75—100 kg)為12%和8%。可選用菜籽粕(育肥豬和母豬≤15%)、花生粕(≤10%)、葵花籽仁粕(生長豬≤10%,母豬≤10%)、棉籽粕(生長豬≤10%,母豬≤10%)、干全酒精糟(生長豬≤20%,母豬≤20%)、玉米蛋白粉(≤5%)等部分替代豆粕。對選用的替代原料加強真菌毒素含量監測,飼料配方中支鏈淀粉和直鏈淀粉比例控制在4—5:1為宜,適量添加蛋白酶提高蛋白消化率、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改善雜粕消化率、添加植酸酶減少磷酸氫鈣用量。
(二)蛋雞。重點補充蛋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甘氨酸等維持氨基酸平衡,參照各類原料的凈能參數制定飼料配方,產蛋高峰期飼料的粗蛋白含量可控制在15%—17.5%之間、產蛋后期在13%—16%之間。合理使用棉籽餅(粕)、菜籽餅(粕)、花生餅(粕)、葵花籽仁餅(粕)、芝麻餅(粕)、亞麻籽餅(粕)、椰子粕、干全酒精糟等部分替代豆粕,各階段豆粕使用限量建議如下:育雛期(0—6周齡)≤18%、育成前期(6—12周齡)≤15%、育成后期(12—16周齡)≤10%、開產前期≤18%、產蛋高峰期≤16%、產蛋后期≤12%。育雛期和產蛋高峰期適當降低雜粕用量,加強原料中真菌毒素含量監測。適量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等提高原料養分利用率,注意補充鉀、鈉元素以維持電解質平衡。
(三)肉雞。在飼料凈能、電解質平衡以及慢速/快速淀粉適配(比值≤0.3)基礎上,重點補充蛋氨酸、賴氨酸、蘇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甘氨酸等維持氨基酸平衡,肉雞各階段飼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可普遍降低1—3個百分點。合理利用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黑水虻粉、酵母蛋白粉、細菌菌體蛋白等部分替代豆粕,豆粕用量可下降2—6個百分點。各階段豆粕使用限量建議如下:白羽肉雞和肉蛋雜交雞前期≤25%、中期≤15%、后期≤12%,黃羽肉雞(快速、中速、慢速)前期≤15%、中期≤8%、后期≤5%,黃羽肉雞生長后期可不使用豆粕。適量添加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復合非淀粉多糖酶和蛋白酶等提高飼料養分利用率;使用植酸酶,減少無機磷添加。
(四)肉牛。在保持飼料能量供應充足前提下,育肥牛飼料中粗蛋白含量可調低至11%—12%;通過補充適量過瘤胃保護賴氨酸和蛋氨酸(賴氨酸與蛋氨酸比例為3:1),粗蛋白含量可進一步調低至10%。合理利用菜籽粕、花生粕、棉粕、白酒糟、苜蓿草、田菁等部分替代豆粕,替代過程中嚴格控制硫苷、游離棉酚及霉菌毒素水平。合理使用尿素等非蛋白氮,添加量不超過飼料干物質的1%,建議與玉米粉、糖蜜等易發酵能量飼料配合使用。
(五)奶牛。分階段精準調整飼料粗蛋白水平,各階段牛飼料中粗蛋白含量可分別調低至如下水平:哺乳犢牛為17%—18%、斷奶犢牛為16%—17%、育成牛為14%—15%、青年牛為13%—14%、新產牛為17.5%、高產奶牛泌乳早期(平均產奶量在35千克以上)為16.1%、泌乳中后期為15%。泌乳早期在補充過瘤胃蛋氨酸(20—25 g/d)和賴氨酸(55—60 g/d)基礎上,可降至15.5%。合理使用雜粕等替代豆粕,不同原料替代比例建議如下:菜籽粕可替代40%—60%,脫酚棉籽蛋白可替代30%—50%,花生粕、葵花籽仁粕可替代5%—10%,發酵干全酒精糟和啤酒糟可替代60%,使用替代原料時應注意補充蛋氨酸和賴氨酸。6月齡以上后備牛、干奶牛、泌乳中后期奶牛飼料中可適量添加緩釋尿素,替代飼料中30%的粗蛋白。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