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平均畝產380.68公斤!三亞首次成功試種“多年生水稻”
11月14日,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舉行的2025年優質高產水稻示范推廣項目測產現場傳來喜訊——經實地測量、取樣、稱重、水分測定與數據分析,示范田種植的“云大25”多年生水稻首季平均畝產達380.68公斤。這是三亞市首次成功試種多年生水稻,標志著熱帶稻作制度創新邁出關鍵一步。
“云大25”并非普通水稻,而是由云南大學胡鳳益教授團隊通過非洲長雄野生稻與亞洲栽培稻遠緣雜交,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育而成的突破性品種。它顛覆了數千年傳統水稻耕作模式,實現“一次栽種,連續收獲3至5年”,無需每年播種、育秧和插秧,實現“割一茬長一茬”的免耕輕簡生產,被譽為“像韭菜一樣的水稻”。
為扎實推進糧食安全戰略,在三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下,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聯合深圳華大萬物科技有限公司實施“2025年優質高產水稻示范推廣項目”,在吉陽區六盤村田洋和海棠區水稻國家公園國家農作物展示評價基地共種植12畝多年生稻示范田,推動熱帶糧食生產向輕簡化、高效化、綠色化轉型。
今年7月15日,示范田開始播種,7月31日完成插秧。11月14日,兩個基地的多年生稻在機械轟鳴中迎來首季收割,專家現場進行田間測產。
測產過程中,專家選取代表性地塊實割0.74畝,隨機抽取3個樣品檢測水分,平均水分為16.73%,合計收獲濕谷292公斤。按標準含水量13.5%折算,示范田平均畝產干谷380.68公斤。
“云大25”是全球首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認證的可商業化多年生糧食作物,具備耐旱、耐鹽堿、再生力強等特性,每年可收獲兩季,大幅減少犁田、育秧、移栽等環節,顯著節約人力與資源成本,兼具突出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多年生水稻在三亞的首次試種表現出良好適應性,不僅產量穩定,還在節約成本、減少勞動力投入方面成效顯著。”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是熱帶稻作制度創新的重要探索,也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生動實踐,為提升區域糧食自給能力、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據了解,多年生稻是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只要管理得當,就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多年生稻從第二季起,每畝可節省種子2~3公斤、減少人工投入5~6個/季,直接降低生產成本約600元,經濟效益顯著。生態效益方面,其“一種多收”模式每年每畝可固定二氧化碳20公斤、增加土壤有機質54公斤、提升土壤全氮0.061公斤。
此次多年生水稻在三亞試種成功,為熱帶地區推廣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下一步擴大示范面積、推動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