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0月份已經進入秋季,水溫漸低,病害發病率降低。但秋季晝夜溫差大,池塘有機質沉積較多,養殖水環境變化加劇,加之池塘載魚量大,起捕上市、越冬并塘等養殖操作頻繁,仍需注意防范各類疾病發生風險。養殖戶需要隨時關注天氣變化,做好越冬池塘水質調節工作,適時補水提高水位,保障養殖動物安全越冬,并提早做好病害預防。
一、易發疾病
10月水產養殖應該重點關注水霉病、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諾卡氏菌病、細菌性腸炎病等疾病。
(一)水霉病:病原為水霉、綿霉等多種真菌,一般感染受傷后的魚體,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見的灰白色棉絮狀菌絲。在養殖后期捕撈、轉塘、分池等生產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對魚體造成機械性損傷。
(二)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等多種細菌,危害草魚、鯽、鳊、鰱、鳙等淡水魚類。病魚離群緩慢游動,體表充血,鰓、肝、腎顏色較淡,呈花斑狀,病情嚴重時死亡率達90%以上。
(三)諾卡氏菌病:病原為諾卡氏菌,主要危害大口黑鱸。患病魚體表隆起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結節,剖開結節后有白色或稍帶紅色的膿汁流出,肝、脾、腎等內臟器官也出現白色點狀結節。
(四)細菌性腸炎病:病原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豚鼠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等革蘭氏陰性短桿菌,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鳙等淡水魚類。患病魚肛門紅腫外突,解剖查驗可見腸道充血發紅,尤以腸后段明顯。
(五)指環蟲病:由指環蟲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鰱、鳙以及草魚等,水溫20℃~25℃時易發病。大量寄生時病魚瘦弱發黑,呼吸困難,鰓蓋難以閉合,鰓絲黏液增多、腫脹呈花鰓狀。寄生數量多且密集時呈白色泡沫狀小團。
(六)錨頭鳋病:病原為錨頭鳋,主要危害鯉、鯽、鰱、鳙、草魚等淡水魚類,繁殖適溫為12℃~33℃。錨頭鳋一般寄生在魚類肌肉、鱗下、口腔等部位,患病魚食欲減退、身體瘦弱、煩躁不安,體表或鱗片腹面可見細針狀蟲體。
二、防控建議
(一)做好養殖后期管理。日常管理中勤巡塘、多觀察,密切關注水體指標的變化,勤檢pH、溶氧、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防止發生缺氧、泛塘。
(二)做好水質調控。加強水質監測,發現異常及時采取適量換水、增氧、消毒等應對措施,加快有害物質分解,抑制水體中病原微生物生長,保持養殖水質良好。在越冬前拉網、捕撈和運輸過程中應防止機械性損傷,并塘越冬魚類要嚴格做好魚體消毒和池塘消毒工作。
(三)科學投喂。10月養殖魚類進入越冬前準備階段,此時不宜過早停料,應選用質量合格、營養價值高的優質配合飼料,在飼料中適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飼料添加劑,同時適量投喂,以維持魚體體質,增強其耐寒和抗病能力,減少越冬損耗,提高越冬期及開春養殖魚類成活率。
(四)適時起捕。入秋后水產養殖動物存塘量較大,可以通過輪捕等措施調低養殖密度,降低養殖風險。對于越冬池塘,做好越冬池冰封期前塘內水質調節工作,適時補水提高水位,保障養殖動物安全越冬。在拉網前1-2小時使用維生素C鈉粉(水產用)全池潑灑,降低魚的應激反應,拉網過程中動作要精細,盡量避免造成機械性損傷,減少受傷幾率。
(五)及時上報。在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現疫情,應通過規定程序及時上報,做好應急處置,防止疫情擴散。相關水生動物疾病防控方法,可以聯系當地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或登錄“全國水生動物疾病遠程輔助診斷服務網”(www.adds.org.cn),在“常見疾病”中查詢,或通過“自助診斷”及“專家診室”進行診斷或咨詢。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