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降溫不用慌,上海“菜籃子”量足價穩,鮮甜“霜打菜”同步開售
今年入秋首場寒潮攜風而至,上海氣溫斷崖式下跌,但市民的餐桌并未受此影響。記者走訪發現,社區菜場里綠葉菜鮮嫩飽滿,生鮮平臺上帶著嚴霜浸潤的“時令鮮貨”已悄然上架,這份獨屬于冬日的鮮甜為市民餐桌添上了好滋味。
蔬菜供應有保障
昨天下午,記者走進閔行區的偉都菜市場,蔬菜攤上整齊碼放著白菜、卷心菜、上海青、油麥菜、廣東菜心等十余種綠葉菜,新鮮水嫩,品種豐富。65歲的宋阿姨經常來這里買菜,她挑選了一把韭菜、一顆杭白菜和一袋子上海青,一共花了18.1元。“家里就我和我老伴兩個人,這些菜夠我們吃兩三天了。今天晚上包點韭菜雞蛋餡的餃子吃,明天再炒個青菜。”
2元/斤的大白菜、5元/斤的生菜和上海青……寒潮來臨后,這里的蔬菜價格走勢總體平穩。攤主告訴記者,這些蔬菜大部分來自外省市,少量產自上海本地,貨源一直充足穩定,她說:“這兩天趕上寒潮,蔬菜的進貨價并沒有上漲,昨天油麥菜、上海青等個別菜品的進價甚至還便宜了幾毛,根據往年經驗來看,等到真正入冬后,菜價可能會出現小幅上漲,但這都是正常的波動。”
江橋蔬菜批發市場也為迎接寒冷天氣做足了準備,市場管理房積極調度各地蔬菜,確保青菜、塔菜、白菜等應季蔬菜貨源充足。目前,市場上以本地小青菜以及江蘇產區的花菜、塔菜等綠葉菜為主,供應充足。從市場數據監測來看,當前蔬菜價格與往年同期變化不大。
江橋蔬菜批發市場蔬菜部副經理何夏清表示,盡管這兩天氣溫降幅明顯,但白天陽光充足,加之前期氣候較為適宜,蔬菜長勢良好,沒有受凍的跡象。除了上海的地產蔬菜及江蘇產區的綠葉菜,福建、云南貨也相應來場,蔬菜供應總體有保障。
他說,盡管寒潮來襲,最近兩天江橋市場的日均蔬菜供應量仍保持在5000噸左右,備菜充足、供貨穩定。“下個月將進入蔬菜供應的高峰期,我們正不斷加強產地對接,如云南產區的葉菜類、豆類,福建的冬筍、茄子和海南的辣椒類等季節性商品,能夠充分滿足市民需求。”他說。
霜打菜搶“鮮”上市
“霜打菜甜如蜜。”氣溫驟降的同時,冬日獨有的“霜打菜”也迎來最佳賞味期,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時令新寵”。
所謂“霜打菜”,就是霜降過后,晝夜溫差顯著拉大,蔬菜為抵御低溫環境,會主動將體內的淀粉轉化為蔗糖、葡萄糖等可溶性糖分,以此提升細胞液濃度抵御嚴寒。這種自然轉化不僅讓蔬菜口感變得軟糯清甜,原本粗硬的膳食纖維也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這兩天,線上平臺搶先上市了“霜打菜”。從11月起,叮咚買菜推出“高山霜打菜”系列,集中上線霜打紅菜薹、皺葉青菜、高山白蘿卜等近30款特色品種。記者了解到,這些“高山霜打菜”大多產自賀蘭山、天目山等多個高山產區,依托“產地直采+全程冷鏈”模式,實現田間到餐桌最快24小時直達。
在海拔超1000米的貴州遵義大婁山直采基地,清晨的菜畦里,鮮嫩的菜薹上還凝結著未消融的薄霜,農戶們正趁著晴好天氣采摘第一茬霜打紅菜薹。“這里海拔超過1000米,10月底就開始了第一次下霜,比平原地區早了近一個月,”基地負責人汪老板一邊麻利地打包蔬菜一邊介紹,“你看這菜葉子雖帶著自然褶皺,嘗起來卻是格外的清甜。”
“這些產區平均海拔超800米,純凈的自然環境讓蔬菜積累了更豐富的營養物質與風味。”叮咚買菜霜打菜項目負責人徐其超介紹,平臺要求菜品需滿足“露天種植、海拔800米以上、低溫5度以下超3天”核心條件,經農殘檢測與口感測評達標后方可采收。平臺數據顯示,該系列上線一周復購率已達35%。隨著后續冷空氣南下,云南、貴州等產區的特色霜打菜將陸續補倉,供應期可延續至明年1月底。
而在市中心的寧海路菜市場,霜打過的小青菜也在熱銷。“郊區氣溫低到了零度,稍微有點霜,小青菜就好吃了。”攤主說,當天進的青菜半天就賣完了,明天還要多進一點。而在偉都菜市場,蔬菜攤主也說:“每年霜打菜都賣得很好,最近已經有好多人過來問我什么時候能到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