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江:智慧耕種收成好
日期: 2025-11-12 作者: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金秋時節,湖湘大地稻香彌漫。在位于洞庭湖腹地的湖南省益陽沅江市,稻穗顆粒飽滿,收割機轟鳴聲此起彼伏。“以前‘秋收’早上4點就得起來,一天勞動十四五個小時才能收6畝田,現在4臺大型收割機一天就能收300多畝。”沅江市瓊湖街道保民村種糧大戶、現代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王劍良站在自家的田壟旁,看著不遠處來回穿梭的收割機,隨手扯起一串長谷穗,摘下一顆谷粒放進嘴里細細咀嚼,滿臉笑意。
沅江地處洞庭湖腹地,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湖南糧食主產區,今年落實糧食面積111.6萬畝。作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近年來,沅江市不斷加大農業機械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力度,從育秧、插秧、施肥到收割、烘干等各個工序實行全程機械化。截至今年9月,全市農機總動力已達123.02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9.72%,農業機械總臺數達21.01萬臺。
近日,在沅江市黃茅鎮群紅村,種糧大戶曹威1980畝晚稻田里,數臺大型新型收割機一字排開,在金黃的田野上收割稻谷。這幾臺收割機都是曹威今年以舊換新的新型收割機,相較以前的老收割機,新型收割機履帶加寬到70厘米,脫粒線延長和振動篩加大加密,可減少3%的谷粒損耗。
曹威介紹,得益于去年建成的黃南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通暢的排灌系統讓晚稻用水十分方便,“再加上選用優質稻種、采用精耕細作,保證了晚稻的良好長勢。”他說,播種和病蟲害防治全部采用機械化和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各處都可以管護到位,1980畝晚稻平均每畝增產100余斤。
在沅江市農機事務中心數字農機監管服務平臺的中央大屏上,無數藍點不斷閃爍。“每個藍點代表一臺上線農機,藍點越密集說明農機越活躍。”平臺工作人員馮裕勻介紹,沅江市整合全市大部分農機設備信息在數字農機監管服務平臺上顯示,實現了對農機作業軌跡、內容、面積和質量的遠程監測。拖拉機、收割機、無人機等“智慧農機”的實時動態在大屏上一目了然。哪里有需要,就可以安排相應類型的農機去服務,農機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化發揮。
水稻集中育秧是實現科學種田必備的基礎設施。今年,沅江市有30.6萬畝早稻采用工廠化育秧,智能設備的投入使育秧周期縮短30%。在草尾鎮10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車間內,全自動播種流水線以每小時2400盤的效率全速運轉,精準完成鋪土、灑水、播種、覆土等工序。工廠負責人程樂根介紹,育秧工廠年育秧能力超萬畝,新設備的投用還可使單季畝均人工成本降低120元,秧苗成活率提升15%以上。
不僅如此,由“蟲情天眼+田間偵察兵”組成的智慧防控網,也為全市43.45萬畝晚稻織就豐收保障網。據了解,沅江在全市布設了4座國家級自動蟲情觀測站,其捕捉的實時數據通過模型運算,分析蟲情并迅速反饋,與本地誘蛾燈數據和農技員實地觀察相配合,最終形成精準的蟲情預警信息,直達種糧大戶的微信端口。“上個月,我在手機上收到市農業農村局推送的蟲情測報后,點幾下手機屏幕,位于上碼頭村的400多畝高標準農田的智能化灌溉系統隨即啟動。”草尾鎮種糧大戶周波告訴記者,以前憑經驗打藥,現在用藥的時間節點跟著數據走,防治更方便、省心。
“這正是智慧防控網帶來的管理效能提升。”沅江市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劉景波說。以前做病蟲測報,每天都要到田里監測,經常人手不足。現在安裝了自動化監測設備,通過手機或電腦就能進行遠程監測。
隨著育秧耕種、播種施肥、灌溉收割等全過程機械化,近年來,沅江市農機合作社也進一步壯大,已發展農機合作社54家。合作社采用“基地+散戶+公司+院校”的模式,在全市開展代育秧、代耕整、代播種等“十代”服務,覆蓋面積已達51.23萬畝。沅江市建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童建華通過農行益陽分行提供的“惠農e貸”和農機補貼,陸續采購了各種農機設備,除了耕種自己合作社的2000余畝田,還為周邊糧農提供服務。“現在種田全靠‘鐵牛’出力,油門一踩,這頭到那頭,輕松很多。”童建華說。(經濟日報記者 謝瑤)
京公網備1101050203755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