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基礎工程。
“十四五”期間,面對山地丘陵面積占比九成多的客觀實際,重慶堅決守牢“兩個確?!钡拙€,深入實施“四千行動”,持續強化“雙輪驅動”,一體推進“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加快建設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笆奈濉币詠?,我市農業農村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2024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2136億元、較2020年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較2020年增長35.8%;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項指標已提前完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巴渝和美鄉村新圖景漸次鋪展。
從賣鮮果到賣加工品
特色產業質效提升
重慶振興農業集團副總經理邱立沒想到,短短幾年,“重慶寶貝”巫山脆李鮮果均價就從過去五六元一斤,漲到最貴時的30元一斤;精深加工品也深受消費者喜愛。
巫山脆李有上百年的種植歷史,當地果農通過賣鮮果增收明顯?!肮r雖有錢賺,但脆李價格總起伏不定。這種波動在2021年尤為明顯。”邱立說。
那年7月,正值巫山脆李上市銷售,當地卻遭遇連續暴雨。脆李裂果突出,影響了產量和價格,果農損失不小。另一方面,貴州蜂糖李進軍重慶市場,與巫山脆李競爭激烈。
邱立說:“當年巫山脆李地產批發均價由7元多一斤降到了5元一斤。還有十七八萬畝脆李沒投產,如果全部掛果,脆李價格勢必會繼續下跌。要保證果農的收益,只有靠加工。”
巫山召開脆李發展專題研討會,其中一項議題就是如何發展脆李的深加工。當年,巫山成立了重慶振興農業集團,進行脆李深加工。經過一兩年的研發,公司借鑒白蘭地生產工藝,推出了脆李酒。今年2月,巫山脆李特色加工產業園建成,新建的3條生產線可生產脆李酒、脆李飲料、脆李面膜、脆李月餅和脆李果脯等衍生產品。
一條生產線一小時能“吃掉”10噸李子,平均20斤脆李可釀1斤脆李酒,一瓶500毫升的脆李酒價值400多元。深加工,讓巫山脆李的價值提升了近20倍。同時李子鮮銷的價格也更有底氣,今年地產均價穩定在7元多一斤,鮮果零售價最高30元一斤。
今年6月,巫山脆李從一個縣級品牌上升為市級公用品牌,促成渝東北各產區實現青脆李抱團發展。
【畫外音】“十四五”以來,重慶現代生態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先后打造10條百億級生態農業產業鏈,創建10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同時,統籌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全鏈條助力“小特產”成長為“大產業”。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已成為全產業鏈產值、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雙百億級”的“重慶寶貝”。
從美麗宜居到內外兼修
和美鄉村扎實推進
11月16日,一場冷雨后,巴南區圣燈山鎮灘子口村,千山萬壑流碧,風景如詩如畫。見進村來耍的游客多了起來,村黨委書記杜朝均當起了導游,領著大家到獲評“最美院落”的馮緒均家參觀。
穿過一片小游園,一座白墻灰瓦的民居呈現在眼前。“到了到了,這就是‘最美院落’,是不是跟城里的公園沒兩樣?房子里面更漂亮呢!”杜朝均隨即推開馮緒均家的門,冰箱、電視機等家電一應俱全,水電網也都入了戶,灶臺貼了瓷磚,用上了抽油煙機,廁所也干凈整潔。
杜朝均說,2019年村里通過實施環境整治,農戶門前的院壩得到了硬化美化,房前屋后的邊溝也得到清理;通過亮化工程,公路沿線及重要節點裝上了路燈,村民出行方便了,村容村貌也變得美麗。
2021年以來,針對矛盾糾紛,村里建立了小院議事亭,實現院落微治理;針對環境管理難,村里推出了積分制,調動大家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針對文化設施匱乏,村里整合資金修建了廣場、增添了健身器材,修建了圖書室等。
如今,當地通過探索推行“清單制”“積分制”“院落制”等鄉村自治形式,實現了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村民的事自己說了算,走出了一條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善治之路。
【畫外音】“十四五”以來,重慶統籌抓好廁所、垃圾、污水“三個革命”,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87.8%、100%、71.2%。同時,深入實施“春風滿巴渝”社會風氣提升行動,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重慶新實踐等,農村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9.93%,巴渝和美鄉村有顏值更添氣質。
從各自為政到抱團發展
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建筑板塊收入2000多萬元,加上農業、餐飲、旅游板塊,目前公司總收入接近4000萬元,純利潤約400萬元,比上一年度又增加了!”前不久,位于潼南區雙江鎮的重慶聯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耕公司)董事長侯勝元向記者介紹了公司一年來的經營情況。
據侯勝元測算,依據最初各村入股資金數以及今年花椒產量,預計全鎮21個村少的能分3萬元,多的能分12萬元。“現在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最低的也有50多萬元,超過100萬元的有4個村!”
侯勝元說,以前,鎮里的產業發展亮點不突出,各村各自為政。
2019年,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畢業的張昭源出任雙江鎮黨委書記,他在調研中發現當地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提出把全鎮21個村(社區)組織起來,共同出資成立集體經濟企業——聯耕公司,并聘請侯勝元擔任董事長。
“通過考察,我們覺得花椒既能鮮銷又能干制,風險較小,就決定帶領全鎮盤活上萬畝閑置地一起種花椒?!焙顒僭f,2021年4月,聯耕公司成立后,21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各自的宅基地復墾資金入股成為“股東”,共籌集資金1270萬元。
通過四年多的發展,聯耕公司已建成13個烘干房、7個凍庫,花椒年產值達2000萬元。
【畫外音】“十四五”以來,為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我市全面開展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大力推進經營增收、就業增收、財產增收等“五項計劃”。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較2020年增長35.8%。同時,通過強村富民綜合改革帶動95%的村集體收入超10萬元。(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